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2024-05-12 23:16

1.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漫长的职业生涯让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克服职业倦怠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话题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2.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学会理性妥协
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寻找成功感
1.要调整心态,克服自卑与自傲心理。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这些暂时现象您必须接受,因为您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子改变得到。要做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是个短期无法看见效益的收获,认识到这个特点,您要能细细体会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
2.要有兴趣。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您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人文关怀
1.把人文关怀体现于挫折教育。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只羔羊喂养在相同的环境下,只是一只与狼相隔咫尺,这只羊在诚惶诚恐中不思进食,很快死去,而另一只则茁壮成长。这个实验启示我们:人的情绪对其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特征形成了教师自尊心、进取心、荣誉感都较强的心理特征。每逢考试结束,学校都会进行总结,奖优罚劣。对于考得差的学生,教师一般都以鼓励为主,批评辅之,唯恐刺伤他们受伤的心。而教师也是凡人,因此,学校领导对考试失利的教师也应该进行挫折教育,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快从自责、痛苦中摆脱出来,重新找到自信,全身心、高效率、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工作。
2.把人文关怀体现于日常管理。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多发群体。学校管理者应从小事、从细微处关心他们。有个省级师范学校的年轻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每逢中秋、元旦等节日,学校都要宴请青年教师,主要领导亲自作陪。同时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他们到周围观光、考察,并及时把学校的教育理念灌输给他们,从而使青年教师激发出深厚、稳定的工作热情。

3.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一是自身的职业追求和职业激情明显减弱,可分为:1,自身思想与能力方面的原因;2,职业平台提供的发展空间方面的原因。二是工作体制上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有:1,来自单位领导者的原因;2,单位管理制度呆板、陈旧、缺乏先进性的原因。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你根本没有对你的人生规划。其实方法很简单,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制定人生阶段的目标,实施执行。更进一步讲,就是探寻人生的价值,发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解决:1.选择快乐 减缓倦怠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但是很多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痛苦、别人的快乐,并为此而嫉妒、埋怨、不平。其实人人都一样,工作中的压力无处不在,当压力与烦恼同行时,就只有看你如何选择了。选择了烦恼,压力就会增加;而选择了快乐,压力就减少了,职业倦怠也会随之减缓。2.成就动机 降低倦怠成就动机是个体远离倦怠、克服障碍、施展才华、自我实现的愿望或趋势。它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一种内在动力,从而避免消极倦怠情感的倾向性。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成就动机指向,要尽力追求成功。这样一来,你不管拥有的是成功或失败,你都会因为有了努力的方向与动力,使压力感和倦怠感有所下降。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4. 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如何消除职业倦怠

  概念及渊源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本概念最早由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 ion) 、去人性化( depersonalization ) 、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3 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表象特征
  是不是对工作总提不起兴趣?对于目前的职业状态,你是不是充满了厌倦情绪?曾经效率极高的你,现在是不是工作绩效明显降低,而且身体疲惫?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说明你已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意识到这些危机并积极进行调节,将有助于你重新找到工作的激情。
  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动力,心理学称之为动机。
  动机具有激起、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的产生和人的需要、兴趣有密切的联系。当动机消失时,被它所推动的行为就会终止。因此,当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长此以往,人将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

  分类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工作不匹配理论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
  工作负荷:如工作过量;
  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
  报酬: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
  社交:比如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有可能由于工作把个体隔离或者缺乏社会联系,但同时工作中与他人的冲突影响严重);
  公平: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
  价值观冲突: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或上司价值观不一致。
  工作不匹配理论提倡对职业倦怠的干预训练项目,应该放在对工作不匹配的转变上。这就不仅需要对员工个体进行训练,更强调在管理上的训练。管理上的训练,是指改变上述六个工作不匹配中的一个或多个,这就非常需要组织的配合。只有员工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该理论对目前组织干预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对职业倦怠的有效干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该领域的专家们还是根据已有的研究和自己的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正处于职业倦怠困境中的个体和组织。其中指向个体的干预强调:
  认知改变:要求个体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
  积极面对问题: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手段,而不是逃避;
  归因训练: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将帮助你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另外,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地去改变环境,以及合理的饮食和锻炼,都有助于你逃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对于企业或组织的领导,面对员工职业倦怠时更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以下一些手段帮助你有效减少和降低员工的职业倦怠情绪:
  明确任务分配;
  1.阐明角色和责任;
  2.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3.更多地接纳员工对流程和再造的意见;
  4.工作业绩评定时,员工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重要位置;
  5.提供跟工作相关的训练和信息。


  职业倦怠对策详解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他们告别倦怠,我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首先,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在最近的商报和南北人才网公布首份宁波企业管理者痛苦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上级总是不信任我,授权不充分”和“公司预定的工作目标过高”是最痛苦的应激源。因此作为上司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员工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员工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但这是不以员工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次,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告别倦怠的根本。这非常有效。
  (一)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才能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因此,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二)寻求积极的应付(coping)方式: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1、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否则人就很容易陷入倦怠,不可自拔。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过去就是个天”,“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会为你做些什么,你只有靠自己”,
  坚信“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因为我觉得快乐,所以我快乐”……学会随时对自己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即使是阴天也是别样的美好”,“积极的生活态度比生活本身更重要”。当面对孤独、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自己的一丁点的进步,都不要忘记对自己说一声:“哦,我做得真不错,明天继续努力哦!”。在经常的这样的言语的自我暗示下,个体就会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应激。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心理活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苦难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2、学会适应的策略
  听过NBC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足球名人堂”最佳播音员之一查理?琼斯故事的人往往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因为害怕而拒绝变化,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如果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带来的应激,能积极应付、迅捷灵活地作出反应,必然会在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它会让你付出很多的艰辛和代价,但它会帮助你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所以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自己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因为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并积极地投入到变化之中,这样才不致于感觉受到极大的伤害。应激研究泰斗塞里曾说:“很多人停滞在一个阶段感到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改变现状”。随着应激而改变,这是适应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要改变,那就行动吧!
  管子《心术》下篇中记载:“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运用心理策略来影响心理状态,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告别倦怠。而对已经出现的,通过医院排查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的身体不适,应该主动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防范,尽早治疗。

5. 怎样克服职业倦怠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师、博士 侯晋雄在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几乎都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无尽的工作烦恼,因而对从事的职业与本职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倦怠感与消极情绪,如身心疲惫、精神萎靡、悲观失望、困顿厌倦、烦恼焦虑、多疑易怒、心情压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应引起全社会和每个人的高度重视。一、随处可见的职业倦怠症状“职业倦怠”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美国学者玛勒诗等人在此概念基础上归纳出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情绪衰竭表现为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缺乏活力,情绪资源耗尽,常伴有挫折和紧张感;去个性化实质上代表人际交互作用不良;低个人成就感表现为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感觉无助,自尊心下降,丧失工作成就感,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一)上司严厉 下属恐慌上司适度的严厉,可以让下属奋发向上,提高工作效率;而过度严厉,则会让下属人人自危,陷入不必要的精神恐慌和心理折磨,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二)劳逸反差 无所适从这样的情况,相信不少人经历过。周末的放松悠闲与周一的忙碌紧张之间形成巨大反差,人们内心的适应机制无法迅速调整恢复,从极度放松转变为极度紧张,从而产生抵制和不适应现象。表现为对星期一产生厌恶、抵触和反感,休息日害怕星期一的到来;周一感觉休息不足,不愿起床,上班迟到;不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等,这是典型的“星期一综合症”。(三)长期过劳 精疲力竭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每天从早忙到晚,“五加二、白加黑”,工作占据生活中的一切。长此以往,健康透支,动力枯竭,心有余,而力不足。身心出现不良反应是每天忙得团团转的人们极易患上的症状,是典型的“过劳综合症”。(四)兴趣消退 厌倦滋长有的人刚到公司时,精神饱满、热情十足的投入工作,是因为希望能够受到重用,获得提拔。当这一切都得到满足以后,便失去了工作热情,对枯燥乏味的工作厌倦起来。他们选择工作,根本原因是着眼于公司的知名度和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出于对工作内容的真正热爱。一旦自己的心理预期实现之后,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和倦怠起来,这属于典型的“职业厌倦综合症”。二、职业倦怠 症出有因 马勒诗和雷特早期研究发现,工作的负荷、报酬、社交机会、公平、个体是否与职业匹配、个体人格个性等因素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一)压力大 空间小 1.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如果自己不能在工作时间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让这种现象持续,不但会打乱既定的工作程序,更会扰乱心理,在不断的工作压力下,恶性循环,加上工作环境的不确定、不可控、突发事件等,必然对工作产生无从把握之感,心生倦怠。2.培训机会少。当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又长期得不到相应的职业培训时,不但难以提高职业素养,更难调动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便会觉得工作乏味,兴趣全无。3.提升空间小。当在某个工作岗位呆的时间长而看不到任何提升希望,工作成果无从表现,工作成绩因职业提升空间太小而无法得到相应回报时,便极易导致工作动力缺乏,于是在工作上就没有了热情和主动,表现出工作消极,对工作拖沓应付。(二)付出多 回报少 1.物质条件不够好。物质保障是人最基础的需求,一个人只有保证最基础的待遇水平和物质条件,才能尽可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收入水平不能保证基本的消费水平,物质条件差,人们就难将心思直正投入到工作中去。2.贡献与收入不对等。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和市场经济规律,劳动者的收入应与其贡献程度成正比。如果投入大而产出小,便找不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很容易导致工作热情逐渐降低,产生职业倦怠。(三)期望高 认同低1.受尊重和角色认同感不够。认同感也是影响倦怠程度的重要因素。当理想与现实有差异,个人理念、价值追求和职业有冲突,或者感觉分配等方面有失公允时,这种不被认同感也会使人们对职业的倦怠指数提高。2.成就感和归属感不足。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直接关系到他能动性的发挥。当一个人无法通过努力来获得收益最大化时,他们就会尽量少地付出以取得相对收益最大化。这样,在不经意间,成就感和归属感便逐渐降低,倦怠随之产生。(四)个性强 烦事多不要忽略自己的个性在职业倦怠症中所起的作用。如果您有完美主义倾向,万事都力求最好;对自己和世界持悲观主义态度,常常容易失去希望;不相信他人,事事都要自己上阵,不愿授权他人分担工作;总是力争上游,永当最佳,那么更容易因为自己的性格而产生职业倦怠。个人有时也免不了出现一些影响工作的情况,如恋爱危机、人际关系危机等,都可导致员工某一时间段情绪出现波动,家庭的原因如婚姻危机、子女问题、父母抚养等等,这些都会让员工无法安心地去工作,导致职业倦怠。三、缓解心理压力,克服职业倦怠,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一方面要领导与同事的关心关爱,另一方面需要个体进行自身的心理调适。(一)体现关心关爱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需要群体的温暖,身在单位或部门,个人需要领导的关爱与同事间的帮助与关心。1.坚定信念 乐观情绪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对困难的藐视,对前途的乐观,来源于领导者的自信,显示出团队的强大和力量。乐观自信的领导者,能够将乐观自信灌注进团队,不但可以温暖人们的心灵,更能成为人们战胜困难与倦怠情绪的武器。2.以诚待人 人文关怀被关怀,是每个人内在的特殊动机和需求,有时最能打动人的并不是金钱,而是人文关怀。领导者只有充分认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实施人文关怀,如人性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开展工作以外的活动、关心下属的个人生活、关注其压力状况等,才能调动下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最大的能力。(二)自身心理调适自身心理调适是从个体自身的因素出发,旨在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从而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1.选择快乐 减缓倦怠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但是很多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痛苦、别人的快乐,并为此而嫉妒、埋怨、不平。其实人人都一样,工作中的压力无处不在,当压力与烦恼同行时,就只有看你如何选择了。选择了烦恼,压力就会增加;而选择了快乐,压力就减少了,职业倦怠也会随之减缓。2.成就动机 降低倦怠成就动机是个体远离倦怠、克服障碍、施展才华、自我实现的愿望或趋势。它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一种内在动力,从而避免消极倦怠情感的倾向性。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成就动机指向,要尽力追求成功。这样一来,你不管拥有的是成功或失败,你都会因为有了努力的方向与动力,使压力感和倦怠感有所下降。3.暂放压力化解倦怠给心灵松绑,歇一歇,暂时放下工作,调适舒缓压力,以一种愉快的心态重新投入生活和工作,这是化解职业倦怠必不可少的方法。4.分解工作 分解倦怠天大的事情一人扛,不是现代职场所应效法的榜样,要学会把工作分解,与大家共同完成,这不是推诿,是信任与团队意识。在适当放权的过程中,不但能体会协作带来的轻松,更能有效应对职业倦怠,不然,老一个人扮演“重任一肩挑”的角色,久而久之,不厌倦才怪。5.积极暗示 远离倦怠暗示的力量可以激发出人类非凡的潜能,并由此克服职业倦怠,让人不断超越自我。结束语:职业倦怠具有不胜枚举的负面症状和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随时感受来自领导与同事的关心关爱,是克服职业倦怠的基础;而个人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是解决自身职业倦怠的关键所在。

怎样克服职业倦怠

6. 怎样克服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职业倦怠有特征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倦怠感从哪里来 职业倦怠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1.职业倦怠症好发的高危险职业群有哪些?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2.找对工作了吗? 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3.天生性格就容易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而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4.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公司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治愈倦怠找良方 很多职场工作者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药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以下方法,是解决职业倦怠症的良方: 1.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压力。 4.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 5.寻找人际网络: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维模式,一旦有压力反而很难纾解。 6.说出困难: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这是抒发情绪最立即有效的方法,很多忧郁症患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 7.正面思考: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要轻视自己,要多自我鼓励。不懂就问人,或寻求外援,唯有实际解决困难,才不会累积压力。“加油,我一定办得到”跟“唉,我只要不被老板骂就好”的两种心情做出的工作绩效绝对不同,正面思考并非天生本能,可经过后天练习养成。 8.幽默感:别把老板、主管、同事的玩笑想得太严肃,职场和谐很需要幽默感。

7. 如何应对职业倦怠问题

然而,教师职业倦怠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究其原因,既有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有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来自行业和周围人际关系的压力,还有就是自身原因。

1、来自社会的压力:
我国的教师队伍本身非常庞大,然而社会上只要一有关于教师的反面案例和关于教师的丑闻,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质疑整个教师队伍,连坐整个教师行业,导致教师们人人自危。殊不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那些制造丑闻的所谓的人,教师中的败类,只是庞大教师队伍中的一颗老鼠屎而已。而且,这些负面影响也同样伤害了老师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被认可,对工作会产生一些消极态度,从而成为职业倦怠的一个诱因。

2、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现在的很多家长认为学生一旦送进了学校老师就要负全责。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家长会问:老师怎么教的?学生打架,家长会问:老师怎么教的?
面对这样的:“老师怎么教的?”作为教师,我无语。可是我还是想说,虽然老师不能教好所有学生,但是没有一个老师会教学生不读书,去打架。这些对教师的偏见,使老师们觉得当老师得不得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3、来自行业和周围人际关系的压力:
老师们都知道,学校是一个人数较多,而且知识分子较为

集中的单位,而每个学校的职称指标是有限制的,为了竞争仅剩的晋职指标,可以说是很多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动用了层层关系,学校更是设置了道道门槛和重重障碍。职称,成为很多老师心口永远的痛。
跟学校单纯的人际关系相比起来,社会关系给老师们带来的压力就更大了。昨天听说儿时的一好友成了资产逾千万的老板,今天听说高中一成绩平平的同学已经是处级干部,长相平平成绩平平的邻家女孩也成为某领导的太太,过上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明天听说--------看到这里,老师们,你还淡定吗?

4、自身原因。有些自我评价低的人、完美主义者、A型性格的人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特别是A型性格的人,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别人看来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超支付出,容易导致身心倦怠。

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应对职业倦怠,重新点燃执教的热情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善待自己,学会欣赏自己,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遇到挫折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多元思考,不是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学会庆幸,庆幸事情还没糟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2、要学会适时地放松。可以外出旅游,可以探望亲人,既放松身心,又增加亲切感。要学会一样健康的爱好或特长,不要让自己感到孤独,也可以去跳广场舞,去K歌,偶尔充当一下麦霸,暂时释放自己,为后面的工作充电。
3、放宽心胸,学会包容,学会原谅。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学会宽容,要有“他犯错,因为他是学生,”的心理准备,要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心胸包容学生,体谅他人。
不要太计较眼前得失,挫折时要从容,成功时要淡然,好友升迁要淡定。
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红颜知己也好,蓝颜知己也罢,要有能够倾听自己心声的朋友。

4、及时充电,补充知识。其实职业倦怠产生的很大原因来源于自己对处理未来工作的能力的恐惧,这时,就有必要及时充电,补充知识,对工作做到胸有成竹。

在此,与各位老师们共勉,希望老师们能够尽快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教师要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近年来,职业倦怠这个词逐渐被人们认识,接受,也经常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职业倦怠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然而什么是职业倦怠,我们该如何理解职业倦怠,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呢?
心理学家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他和肉体的疲倦劳累不一样,而是来自心理的疲乏。
作为教师,从业10多年了,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好像一根即将燃烧殆尽的蜡烛,没有了激情,我会觉得很累,不想上课,不想面对学生,一走进教室,一听见学生的吵闹声就会觉得很烦躁,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吧。

关于职业倦怠的危害我想很多人应该是深有体会吧。作为教师,我认为职业倦怠会导致老师上课没有激情,老师的教学情绪不高,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长期的职业倦怠会导致老师对教学、对课程和对学生的漠视,从而导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意识下降,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师生关系恶化,长期的职业倦怠和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甚至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成为整个教师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如何应对职业倦怠问题

8. 如何有效应对职业倦怠?

1.拆解:情绪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但一个人被问到你因为什么而感到倦怠时,你的答案第一反应总是一个动作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不会去排列出这一天或者是最近这一段时间你都因为那些事情的不断积累而产生了这种情绪。因此我的建议是把最近做的工作内容或者项目全部排列出来,分析是哪些环节让你感觉无趣或者是想逃避。其实有些时候某些工作环节顺序的调整就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
2.自我和解。接受情绪的产生并且学会平静的感受情绪,尝试将工作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有意义的环节或是正面影响上,亦可以尝试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并扩散兴趣的影响力。试着找到工作与生活,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平衡。而非执着于恶性循环的自我折磨
3.兴趣的链接:试着搭建兴趣与工作的桥梁,直接链接:尝试改变固有的工作节奏或工作方式,在工作中找到兴趣的切入点;间接链接:感兴趣的活动能否培养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进而间接地促进工作动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